法治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石。枣庄市市中区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“一号改革工程”,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突破口,聚焦企业痛点难点,通过高位统筹、靶向整改、创新服务、长效治理四重举措,擦亮“有事必到、无事不扰”的营商环境品牌,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,持续提升市场主体的满意度与获得感。
高位推动聚合力,专项行动“落地有声”
市中区在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中,成立了纪委专项整治与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的“双专班”,围绕“减少多头检查、规范执法程序、强化监督问责”核心目标,紧盯7个关键环节、13个重点领域开展执法行为 “大体检”。同时建立区纪委监委、区委巡察办、区营商办协同联动机制,定期召开推进会压实责任。
为让政策深入人心,“枣庄法治市中”公众号开设“规范涉企执法”专栏,发布政策释义三编59条,以清晰解读推动专项行动走深走实,形成“上下联动、多方协同”的治理合力。
靶向整改解难题,执法规范“精准画像”
“之前总担心执法检查‘一阵风’,现在问题摆上台面、台账管理销号,我们更有安全感了。”市中区一家制造业企业负责人的感慨,道出了企业对规范执法的期盼。
该区聚焦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,组织14个主要行政执法部门全面自查行政检查、处罚、强制等行为合法性,对排查出的问题建立台账、逐一销号。通过设立执法监督联系点、实地走访、发放监督邀请函等方式,广泛收集企业意见建议,目前已制定整改措施19项,完成整改10项,收集问题线索5条。
为提升执法质量,市中区邀请法律顾问、行业专家组成评查组,对8个主要执法部门的涉企案卷逐卷“挑刺”,形成不规范意见45条,倒逼执法水平提升。2025年以来,全区已办结行政执法投诉件5件,用扎实整改回应企业关切。
创新服务提质效,监管模式“迭代升级”
“以前一个月要应付好几波检查,现在联合检查一次搞定,为企业节省了不少时间!”市中区某食品加工企业负责人点赞“综合查一次”改革。
该区深化“鲁执法”涉企检查平台应用,梳理656项行政执法检查事项清单,通过平台发起检查计划871次、联合检查110次,实现“事前备案、计划匹配、扫码入企、全程留痕、事后评价”全流程数字化监管,从源头破解重复检查、高频检查等“企业烦扰”。
区市场监管局创新“四维一体”涉企执法机制,整合重复检查事项23项,压减临时性检查计划15项,企业迎检频次同比下降35%;运用远程监测、大数据分析等“无感监管”技术,30%以上检查事项实现非现场办理,涉企执法投诉量同比下降62%,执法效能与企业满意度“双提升”成为现实。
长效治理固根基,制度保障“持续给力”
“‘不罚、轻罚’清单让我们感受到执法的温度,合规建议书更帮我们堵住了管理漏洞。”市中区一家物流企业负责人对交通运输领域的“三书同达”机制赞不绝口。
该区着力构建长效机制:向执法部门发出《行政执法监督提醒函》14份,及时纠偏违法违规行为;开展执法人员集中培训,通过案例分析、现场观摩提升业务能力;在25个执法领域落实“不罚、轻罚”清单361 项,为企业“容错减负”。交通运输领域推行的《行政处罚决定书》《行政合规建议书》《信用修复告知书》“三书同达”模式,更将“执法+服务”深度融合,让规范执法成为常态。
如今,枣庄市市中区通过给“任性执法”戴上“紧箍咒”,为企业“减负松绑”,正以更优的法治化营商环境,激发市场活力,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。